金元中医
来源:中华中医网 时间:2016-03-16 16:15:59
张元素 - 脏腑辨证论
张元素(1151-1234),易水(今河北易县)人。故称为易水学派。也是一位主张革新的医家,1186年完成其著作《医学启源》,描述到"古代医方不能完全治疗现今的疾病"。 张元素经过二十年的刻苦学习及总结实际经验,以《黄帝内经》、《伤寒论》及《中脏腑》为基础,发展了脏腑辨证及药物归经的理论。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生理、病理特点,对疾病的症状表现进行分析归纳,以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临床思维方法,它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药物归经是指药物对某一经络及其相关的脏腑病变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他制定"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对脏腑的辨证及用药的模式,加以归纳形成规律。给后来辨证用药带来很大方便,成为一种通用程序,为推广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作出很大贡献。
李杲 - 脾胃论
又名东垣老人(1180-1251),出身富豪之家,早年母患病,为庸医所误而病死,于是发愤习医。他着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医书。李杲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了脾胃论,即脾胃是运化水谷供一身元气之本,而脾胃内伤则元气自衰,继而百病丛生。至于造成内伤脾胃的原因,主要概括为三条:饮食失调、劳役过度及精神刺激。李杲在临证治疗中,采用了一套以升举中气为主的方法,分别补益上、中、下三焦元气,尤以补益脾胃为主。他善于运用温补脾胃的处方和药物。因此被称为"温补派"。
朱震亨 - 相火论
朱震亨(1281-1358)又名丹溪翁。是元代敢于创新、很有见地的医家。其名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提出多种疾病的病机是由于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他又充分研究相火理论。相火源自命门之火,蓄养在肝肾脏,与君火相配合以推动脏腑功能活动。朱震亨认为人体内经常处于"阳动"的状态,精血阴气最容易损耗。而"相火"是阳,容易被外界所刺激而"妄动",导致阴精受损,引起疾病。因此他在治疗时擅长使用滋阴降火的药物或方剂。另一方面,他也鼓励人们要节制饮食及性生活,以保养身体的阴气。他的学说又称为"养阴说"。
针灸治疗
这时针灸医疗的应用非常普遍,很多腧穴及其疗效已被证实, 更创作出新的应用手法。1331年由窦圭方出版的《针灸四书》是此期的代表。举例书中论述之 腧穴鸠尾(见图),可应用于心悸、癫痫等。与现代中医针灸治疗的指引相近。此外不只是中国人发展了针灸事业,蒙古人亦作出贡献。传统蒙古医术如"蒙古灸"、刺血疗法等也引入了中医系统。
跌打创伤科
由于长期战争,蒙古族又崇尚骑射,造就了外伤科的发展。代表元代在外科学的成就,有齐德之于1335年撰《外科精义》一书。此书共两卷,上卷描写外科治疗小手术,特别是皮肤科治疗方面,下卷载汤、丸、膏、丹等方剂。他的其中一个创新是用光合疗法治疗皮肤病。另外,对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方面,又提出新的观点。
与齐德之同时期,还有危亦林撰于1337年的《世医得效方》。此书充分表现了危亦林在骨科上的高超技巧,他精于骨折及骨关节脱位整复与固定。书中记载之麻醉药如蔓陀罗、乌头等的应用亦是先例。危亦林是应用脊椎骨折悬吊复位术的先驱者;相对西医学方面,要直到1927年,英国医生达维斯才提出此法。
中医食疗
元代皇家厨师忽思慧,于1330年撰《饮膳正要》一书。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般饮食卫生法则。图文并茂,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与食治疗法的专书。也是一部古代有价值的食谱。他特别提倡中庸之道,认为饮食要平均配合,不可过量。书中列出230种五谷类、肉类、鱼类水产及生果疏菜等食品,并确实其营养价值。如对狗肉的描写有:"犬肉味咸、温和无毒、安五脏………。"
其他重要贡献
金元时期,其他贡献还有儿科医师曾世荣于1294年着的《活幼心书》。
咨询热线:0311-83616111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一篇文章大家享: